電動汽車價格與電池成本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電動汽車價格與電池成本關系密切。電池成本約占電動汽車總成本的 40%,是影響車價的關鍵因素。
電池原材料碳酸鋰價格波動大,從高位 60 萬元/噸暴跌至如今約 8 萬元/噸,帶動車用動力電池電芯和電池包 Pack 價格下降。像三元鋰電池一度電成本約 700 元,磷酸鐵鋰電池一度電成本約 500 元。續航 400 公里的新能源車,搭載 60 度電的三元鋰電池成本約 4.2 萬元,磷酸鐵鋰電池成本約 3 萬元。零跑汽車鐵鋰電芯采購價做到 0.4 元/Wh,比亞迪 1 度電拿貨價 360 元,100 度電池包電芯成本 3.6 萬元,算上其他東西 5 萬元左右,三元鋰電池 100 度成本 6、7 萬元。
今年不少車企因電池成本降低調整了車價,如比亞迪秦 PLUS、驅逐艦 05 起步價 7.98 萬。但當前碳酸鋰價格較低,電動汽車后續因電池原材料降價的可能性較小,且電池企業為維持利潤,難以將電池售價降至 0.3 元/wh 以下,這限制了電動汽車因電池成本下降而帶來的降價空間。
2025 年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預計比現在下降 3 成以上,使電池制造成本進一步降低,但同時也有一定限制。
此外,電動汽車價格還受研發成本、市場需求和供應、政策和補貼、品牌價值和定位、獨特性和稀缺性、高品質和高性能以及市場競爭等因素影響。研發電動汽車需要大量資金,預期銷量低會導致研發成本分攤到每輛車的價格升高。在市場發展初期,需求低、供應有限,制造商為收回成本會定高價。政府補貼雖能降低購買成本,但也可能讓制造商在定價時考慮補貼因素而提高售價。
在中國,電動汽車平均售價低于燃油汽車,這主要是因為電池成本下降,且未來兩年電池價格預計會繼續下降。相比之下,歐美電動汽車售價較高。
未來三年是汽車行業淘汰賽階段,車企重點是提升產品力、推出新品、增強競爭力以立足市場,而非單純靠價格戰搶占份額。行業格局優化,頭部企業憑借技術、規模等優勢提升市場份額和盈利水平,中小車企生存壓力大,市場資源向頭部集中,競爭從價格為主轉向綜合實力。
財政部提前下達 2025 年超 98.85 億元新能源汽車補貼,用于購置稅減免等,刺激消費同時,也緩解車企成本壓力。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安全性能等有更高期望,更關注產品品質和技術創新,單純低價難以吸引消費者,促使車企將重點放在提升產品性能和服務上。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