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汽車/陳壹
2025年的夏天,當動畫電影里的哪吒還在大銀幕上風風火火鬧海時,現實中的哪吒汽車卻悄然上演了一出“沉海”大戲。
誰能想到,這家曾經以年銷15萬輛登頂新勢力銷冠的車企,如今竟被供應商一紙破產申請送上熱搜,財務窟窿徹底暴露在陽光下。

目前已知的信息是,哪吒汽車存在530萬的欠款,其中包含2022年和2023年的媒體試駕和廣告投放。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根據網上披露的數據,哪吒汽車現存400多起司法案件、95次被執行人記錄、1.45億的被執行金額,而且,賬戶里僅剩722元存款。
回顧歷史,哪吒汽車的經歷堪稱“過山車”:2022年還憑借15萬輛的成績單沖上銷量榜成為當紅炸子雞,讓同行直呼“卷不動”,誰知道如今卻成了供應商口中的“老賴”。
戲劇的是,之前哪吒汽車的高管還集體上演了大逃亡劇情:CTO跳槽奇瑞,智駕負責人轉投商湯,連CEO張勇都“人在英國,剛下飛機,仍是顧問”。
有人說,哪吒汽車的崩盤是內卷時代的必然,當市場從藍海殺成紅海,新勢力們比拼的不再是產品力,而是“誰能熬死對手”的生存游戲。

但問題在于,哪吒汽車既沒有蔚來的用戶信仰,也沒有小鵬的智能標簽,更不像理想那樣精準拿捏“奶爸車”的痛點。
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大概是“價格夠低”。
然而低價策略在新能源戰場上就像用小米加步槍對抗坦克集群,很難不用悲劇收尾。

在跌落神壇的過程中,哪吒汽車不是沒努力過,比如當初的債轉股方案。可這玩意兒聽著高大上,實則“打白條”——供應商的70%債權變股權,剩下30%分15期無息償還。
這套路,是不是像借你錢的朋友,最后跟你說“要不我送你點公司股票抵債”。
供應商們含淚簽字時,內心OS大概是“總比拿不到錢強,萬一上市了呢”。

降薪裁員的操作,同樣充滿黑色幽默:年薪百萬的高管降薪30%,年薪30萬以下的員工降薪5%。表面是“同舟共濟”,實則暴露了管理層的“精致利己主義”。
被裁員工拿著不足800元的強制執行款時,估計連“福報”倆字都說不出口了。

不過比起資本市場的爾虞我詐,普通車主的焦慮更顯真實。
當App斷網、遠程控制失靈、售后體系癱瘓時,車主們突然發現自己花真金白銀買的不是車,而是一臺“薛定諤的智能設備”:聯網功能可能隨時因欠費消失,售后服務或許明天就無人接聽。
有車主自嘲“以前擔心電動車的續航,現在擔心車企的壽命”。
當廣汽謳歌退市時,廣本還能接手售后;可哪吒汽車若真倒下,40萬車主難道要自學汽修?

哪吒汽車的困局,撕開了新勢力造車“過度依賴資本輸血,卻忽視品牌價值的長期構建”的硬傷,當車企把“融資——燒錢——上市”當作終極目標時,用戶就成了財報上的一個數字,但凡資金鏈斷裂,所謂的“智能生態”、“用戶社區”、“終身質保”瞬間灰飛煙滅。
某種程度上,這是“賺快錢”的邏輯,而這種邏輯,本質上是對用戶信任的透支。
今天你為低價心動,明天就可能為售后心碎。
更值得警惕的是,哪吒汽車的案例絕非孤例,從威馬、高合到極越,新勢力的倒下總是伴隨著“高管套現”、“供應商討債”、“車主維權”等相似劇本。
這場淘汰賽的終點,或許不是技術的勝利,而是誰能在“跑路競賽”中堅持到最后。

寫在最后:
造車不是寫PPT,更不是資本游戲,哪吒汽車的命運,給所有新勢力上了一課。當潮水退去,能活下來的未必是最會融資的,但一定是最懂造車的。
知嘹汽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