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有關企業和有關科研院所不聯合起來,就無法攻克汽車
自動變速箱(國外一般叫汽車自動
變速器)技術難關,就無法實現汽車自動變速箱的配套產業化。”10月13日,中國齒輪專業協會秘書長王聲堂在2004年汽車自動變速箱技術合作(上海)交流會上講了這番話。
未來的汽車將以更快的速度更新換代,其變速箱將向操縱舒適、輕柔、節能、環保和低噪聲方向發展,也就是向智能型方向發展。盡管如此,但是世界上汽車
手動變速箱和汽車自動變速箱并存的現象將會持續很長時間,中國尤其如此。這是由諸多因素綜合作用所致。其中,汽車自動變速箱的市場需求量將繼續迅速增長。當前,僅就轎車自動變速箱市場需求量在轎車變速箱市場需求量中所占比例來說,中國在30%以上,發達國家已經達到了50%。
中國汽車自動變速箱的現實市場和潛在市場無疑都是巨大的。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中國汽車自動變速箱市場仍然幾乎完全依賴進口:2001年進口了4.8億美元的汽車自動變速箱,2002年進口了6億美元的汽車自動變速箱,2003年進口了8.6億美元的汽車自動變速箱,2004年僅前7個月就進口了7.3 億美元的汽車自動變速箱。
王聲堂激憤難抑:“中國這么大個國家有這么大個汽車變速箱行業,能心安地讓汽車自動變速箱長期進口下去嗎?”
“中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記者帶著這個問題采訪了王聲堂。
王聲堂說:“現在,中國還沒有掌握全套的汽車自動變速箱技術,也就還沒有形成市場所需成熟的汽車自動變速箱產品。有人主張直接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汽車自動變速箱技術,不料國外所有相關公司都想直接從國外把汽車自動變速箱產品銷售到中國市場或者在中國建立獨資企業就地生產銷售產品,不愿與中國的企業合作開發生產,更不愿把這項技術轉讓給中國的企業。其用意無非是要壟斷汽車自動變速箱技術,從中國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這么說來,中國要改變長期進口汽車自動變速箱的被動局面,只有走自主開發這條路了。
其實,中國長期從事汽車自動變速箱技術自主開發的企業和科研院所很多,也出了不少學術論文,只是沒有突出的產品性成果。
記者問王聲堂:“中國有那么多的企業和科研院所長期自主開發汽車自動變速箱技術,為什么收效甚微呢?”
王聲堂回答記者:“中國之所以長期開發不出市場所需成熟的汽車自動變速箱產品,不是因為缺乏資金,也不是因為缺乏人才,而是因為那些企業和科研院所缺乏集中力量、協同作戰的‘兩彈一星’精神,各自以有限的力量分散作戰,沒有形成合力。”
“中國有關企業和科研院所開發汽車自動變速箱技術,必須發揚集中力量、協同作戰的‘兩彈一星’精神,再也不能各自分散作戰了。”王聲堂強調。
有人說:“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搞‘兩彈一星’,容易發揚集中力量、協同作戰的精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和科研院所搞民用的汽車自動變速箱,怎么發揚集中力量、協同作戰的精神呢?”
王聲堂胸有成竹:“我們考慮過這個問題。德國FVA是一個著名的齒輪科研聯盟,成功地創立了市場化聯合攻關模式,值得我們借鑒。中國齒輪專業協會將進一步發揮橋梁、紐帶和服務功能,借鑒德國FVA的市場化聯合攻關模式,按照市場經濟的法則和規律,整合中國汽車自動變速箱科研資源,把有關企業和有關科研院所組織起來,聯合引進,聯合設計,聯合開發,聯合爭取優惠政策,聯合配套,聯合服務。”
中國齒輪專業協會正在積極地籌建中國汽車自動變速箱技術聯合攻關協作組。這個聯合攻關協作組的籌建辦公室設在中國齒輪專業協會秘書處。
王聲堂在2004年汽車自動變速箱技術合作(上海)交流會上指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齒輪專業協會、有關企業、有關科研院所將自愿委派代表參加中國汽車自動變速箱技術聯合攻關協作組。各個單位自主商定所分擔的任務,按分工進行投入,按貢獻大小受益,按承擔風險的大小享受政策優惠和配套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