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價格定位在6.98萬元的吉利首款中級轎車——1.6L自由艦(即CK1)在濟南上市。由此引發(fā)出了對有關現已拆分的吉利與華普中級車如何布局的種種猜測。
有業(yè)內人士甚至認為:“吉利這樣做,就像拿自己的左手打右手,李書福肯定瘋了。”因為吉利推中級車似乎與當初其將華普拆分,分兵兩路進軍微型車和中級車市場的初衷有違。
分家在六月
為了應對國內汽車市場的持續(xù)低迷,2004年6月吉利集團內部做了一次大的戰(zhàn)略和人事調整,其中之一,就是撤掉了原來的上海華普銷售公司,把上海華普獨立出去主攻中級車。
2004年9月徐剛辭去了吉利集團CEO和吉利控股集團總裁的職務,專任上海華普汽車董事長兼經營管理委員會主任,上海華普開始與吉利徹底“劃清界限”。隨后,徐剛與李書福簽訂了為期5年的大股東權益承包經營協(xié)議,徐剛也在人、財、物、產、供、銷、品牌、研發(fā)、服務等方面爭取到了完全獨立運作的權力。“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的大股東是李書福和吉利控股集團,我只是小股東。”上海華普汽車董事長兼經營管理委員會主任徐剛第一次對外界公開自己與吉利分家之后,與李書福及吉利集團的關系。
“說實話,我們現在的壓力非常大。”徐剛絲毫不避諱自己現在的窘境:“吉利汽車三四萬元的定價,對于我們發(fā)展中級車,應該說有一定的影響,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產品由高向低走,而由低到高的市場定位改變卻很難。”
事實上,在分離之前,上海華普基本處于一種經營困難的狀態(tài)。在全面接手華普汽車之后,除了繼承李書福的價格定位原則之外,徐剛開始了全新革命。他甚至已經有意無意的與李書福的平民軌跡遠離了。
車型急轉向
2005年4月19日,價格為6.98萬元的吉利首款中級轎車——1.6L自由艦(即原先所說的CK1)在濟南上市了,這一天,離上海車展開幕僅有三天。按照常理,即便是頂級企業(yè)的主力產品,也不會選擇這樣一個時機上市,畢竟車展才是最好的舞臺。更耐人尋味的是,吉利自由艦中級轎車的首次上市地點也沒有選擇北京、上海這樣的核心城市。“作為一款新車,又是吉利在中級車市場上給予厚望的產品,如果首次上市就是全國投放,必然分散了這款超高性價比車型的沖擊力。”吉利控股集團營銷副總裁劉金良對此解釋說。但有人認為,吉利這樣做其實與當初把華普獨立出去的初衷有違,因為華普的定位在中級車。吉利中級車的推去勢必會影響到華普,對此李書福只是簡單的解釋:這不會影響各自企業(yè)的發(fā)展,南北兩個大眾不是也發(fā)展得挺好嗎?
按照劉金良的說法:“吉利轎車雖然想通過華普品牌跨入中級轎車市場,但吉利自由艦的推出不僅可以保持吉利轎車在中級車市場的持續(xù)攻勢,而且可以豐富吉利控股集團在中級車市場上的產品線。”因為對吉利來說,單靠利潤見底的微型車顯然遠水解不了近渴。
不可否認,吉利自由艦6.98萬元的價格定位和相應配置,必然對于現有中級車的價格體系產生沖擊。這一點連本是同根生的華普汽車也不可能避免。作為一個弱勢的品牌,上海華普汽車憑什么活下去?這是徐剛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我們的目標不是做大,而是做精。我們將鎖定細分市場,尋求細碎生存空間。” 徐剛依然對華普的未來表示出信心。據了解,華普汽車今年計劃上市三款新車,首先是日前上市的海迅205運動型轎車。其次,今年8月海域305將會下線,并計劃在第四季度全面上市。另外,一款名為海尚205的新車也將在年內上市。通過細碎市場尋找生存空間,華普的另類活法也許正是面對市場挑戰(zhàn)的一種積極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