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車地點 | 武漢—岳陽 | 試車時間 | 2007-04 |
天氣 | 晴 | 路面工況 | 瀝青、水泥 |
車輛提供 | 東風日產 | 試車人員 | 韋熙宇 |
車型 | 驪威1.6GE MT 全能型 | 市場報價 | 待定 |
編輯短評 | 我們喜歡:外形尺寸同級最大,內部空間充裕,發動機性能不俗。 | ||
感到不足:為節約成本削減了不少配置,高速平穩性欠佳。 |
眾所周知,對于各大汽車生產廠家而言,10萬元級別的經濟型轎車未必是其利潤最高的產品,但卻是當今中國市場中最引人關注,且最易于普及的車型,實屬兵家必爭之地。縱觀眼下市場,通用、大眾、本田等廠家在該級別都已擁有至少一款主力車型搶占市場,而豐田明年推出新Yaris也已是鐵定的事,因此對于日系巨頭之一的日產,在完成10萬元以上級別車型布局的情況下迅速推出驪威是十分必要的,畢竟今年30萬輛的銷售任務已擺在眼前了。
此前一直有傳聞說日產引進的將會是國外熱賣的Note,但綜合考慮到引進成本和競爭對手的現狀,既要將價格控制在10萬元以下,又要保證足夠的亮點和性價比去力拼對手,對于一款完全從零開始的車型而言,實屬不易。因此基于現有平臺和技術,根據實際“國情”開發出一款更有針對性和競爭力的車型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也正因如此,與駿逸在同一平臺上同時開發,并使用成功裝備在Tiida車系上動力總成的驪威便正式宣告誕生了。
你沒看錯,這就是驪威
當我們一行數十人從接送的大巴車上下來,首次近距離看到停在門前的那一排新車的時候,我們不少同行都不約而同地問道:沒搞錯吧,這不是駿逸嗎?包括筆者本人在內也不由得對自己的眼睛產生了懷疑——樣子太像駿逸了!確實,從遠處剎那看去,驪威與駿逸似乎沒有太多的區別,僅僅是尾部縮短了一些。但是當你走近車旁細細打量,還是會發現驪威的不少獨特之處。
驪威外形采用了日系車典型的設計理念,為了榨取更多的乘坐空間,車頭發動機艙長度被壓縮至最短,只占據了整車長度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顯得一眼望上去更像一臺小型MPV。寬大的三角形晶鉆前大燈及鑲嵌在進氣隔柵中央搶眼的日產LOGO構成了驪威前臉最主要的元素。中央深灰色的進氣隔柵采用的是工程塑料材質,并在表面上噴涂了一層極富金屬質感的涂料,在光線照耀下幾可亂真,而發動機蓋上兩條別出心裁的棱線也很好地加強了車頭的立體感和層次感,突出了當今家用小車必不可少時尚和靈氣。
由于驪威與駿逸都采用了同一底盤,盡管外形尺寸上有所改變,但其車身也長達4178mm,而軸距更是達到2600mm,比同級的飛度、POLO等對手都要長出許多,所以側面的線條顯得更加修長和流暢。尾部大面積車窗和中央突起的半圓形設計,與駿逸更是如出一轍,這也是令不少人覺得與駿逸最為相似的地方之一了。
內部一切從簡,簡約卻不簡陋
出于市場定位的考慮,驪威的內部以明亮的米黃色為主色調,配以深灰色的中控臺面板,營造出溫馨舒適的內部氛圍。相比起日產品牌過去的車型,這個中控臺完全可以用“簡潔”二字來概括。三幅式方向盤上去掉了日產車型常見的銀色飾件,銀色鑲邊的儀表盤依舊采用了傳統的“炮桶式”設計,充分“簡化”了之后中央控制面板上只保留了最基本的單碟CD播放器和手動空調控制按鈕;前排中部上方常見的閱讀燈也消失了蹤影,甚至駕駛座上方的遮陽板內的化妝鏡也被去掉,可見為了極力壓縮驪威的生產成本,廠家真可謂是費盡了心思。
盡管在許多細節上都作了變動,但在內部整體做工上,驪威依舊保持了較高的水準,各部分面板間的間隙依舊勻稱和細密,手感也依舊不錯,并沒有因為成本的壓縮而降低工藝標準,令人坐在車內也不會有很“低檔”的感覺,在這方面確實值得眾多自主品牌廠家好好學習和借鑒。
有容乃大 以寬敞空間取勝
由于驪威的長寬高分別為4178mm、1690mm、和1565mm,而長達2600mm的軸距則與Tiida、駿逸完全一樣,所以相比起不少同級車型來說,驪威內部寬大的駕乘空間無疑是其最為重要的致勝法寶之一。筆者無論坐在前排還是后排,頭部空間都十分充裕,沒有任何壓抑的感覺,而得益于同級車型中最長的軸距,備受家庭消費者關注的后排腿部空間可謂是“出奇”的寬敞,后排乘客可以輕松為雙腿找到最舒服的擺放角度及變換坐姿,其寬敞程度完全不亞于絕大部分級別更高的車型。再加上后排座椅對背部及大腿的支撐和承托十分充足,筆者及同車記者在接近三百多公里的長途試駕過程中也沒出現腰酸背痛的疲勞感覺,確實令人感到十分滿意。
考慮到一般家庭經常會運送一些體積較大的物品,因此驪威采用了可6/4分離的折疊式后排座椅。正常情況下,尾部行李廂空間為383升,當需要獲得更大車廂空間的時候,后排座椅靠背可完全折疊,最大可獲得1548L的容積空間,完全達到小型MPV的裝載水平,即使放置各種大件行李也綽綽有余。但美中不足的是,座椅靠背折疊后并不能完全放置水平,可能會在日常使用中欠缺一些方便。
動力充沛乘坐舒適,但仍不適合作激烈駕駛
驪威搭載的是源自Tiida車系,并裝備在最新1.6L軒逸上的HR16DE 1.6L全鋁合金發動機。這款HR16DE發動機采用了航空輕量鋁合金制造技術,采用了偏置式曲軸設計和賽車級氣缸內徑加工工藝,因此在平順性和經濟性方面早已得到市場的認可。按照技術人員的解釋,為了達致更加環保的歐四排放標準,不惜在動力輸出上作出了一定的讓步,發動機的最大功率從過去的80Kw減少至77Kw,最大扭矩也略為縮減為150Nm/4400rpm。但由于整車重量僅約為1.1噸左右,因此在實際表現上并沒受到明顯影響,甚至還要比我們預想中的還要好。
發動機在低轉速區域運轉時,保持了一貫的寧靜和順暢,在車內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響。發動機對油門的變化反應很靈敏,轉速提升也十分迅速。當轉速從2500轉開始,一直提升至5000轉左右,動力的輸出都比較充沛,車速能在較短時間內攀升至100km/h,按照廠家資料公布的數據,手動檔百公里加速時間僅為11.2秒,在同級別車型中也位居中上水平。讓筆者較為意外和滿意的是,即使是自動檔車型,在120km/h勻速行使時突然加速,驪威在“kickdown”后依舊能有余力馬上作出回應,將轉速迅速拉升至紅線區前換擋,讓筆者能輕松從超車道超越旁邊車輛,HR16DE發動機大扭矩輸出區間寬廣的特點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但畢竟這是一臺定位于10萬元以下級別的家用轎車,因此當車速達至140km/h后,風噪聲和路噪聲都會明顯加大并不斷傳入車內,我們不得不提高嗓音才能維持交談,相比之下,此時的發動機卻顯得比較安靜。當筆者嘗試繼續提速時,坐滿四個成年人的車身開始出現輕微的發飄,在高速超越一些大型貨柜車的時候尤為明顯,但依舊在筆者可接受范圍之內,四條普利斯通175/70R14輪胎仍保持了不錯的抓地力。在車速超越160km/h后,風噪和路噪基本已讓我們放棄了繼續交談的欲望。但需要提醒一下的是,我國高速公路最高限速110km/h。
驪威搭配的5檔手動變速箱也同樣曾在Tiida上出現過,換檔桿手感不錯,檔位清晰,推拉流暢,但換檔行程則稍稍感到有點長。自動檔車型盡管只是搭載了4前速自動變速器,但在一般市區路面低速行駛時,發動機轉速被嚴格控制在2000~3000轉之間,而且檔位之間的過度也比較順滑,不會出現明顯的沖擊,估計這與幾個低速檔之間的齒比較密有一定關系。
或許同樣是出于更好滿足一般家庭日常使用的需要,驪威的前后懸掛都使用了最新的脈沖控制減震器,因此在路過一些坑洼路面和減速帶時,都能很好地將震動過濾掉。但偏軟的懸掛設定令驪威在快速過彎和突然變線時會伴隨著較為明顯的側傾,所以在未加任何運動化改裝的情況下,驪威的駕駛者最好還是抑制住嘗試激烈駕駛的欲望吧。
試駕總結——10萬元級經濟型車市場將面臨洗牌?
從尺寸上來看,驪威的長度和軸距都已遠遠超出了我們對10萬元以下經濟型兩廂轎車的一貫定義,幾乎全盤引用了騏達的動力系統和底盤技術,在動力表現及內部空間方面,驪威比目前市場上較受歡迎的飛度、POLO、206、雨燕、樂騁等車型都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甚至給人一種“以大欺小”的感覺。
但在另一方面,驪威為了在不影響車輛安全和性能的前提下,盡量壓縮成本,將價格控制在更合適的水平,確實在內飾和配置上作了較大的削減,連前排閱讀燈、前排中央扶手、椅背文件袋等都被一一去掉,即使最高配置的版本也不會配備自動空調、倒車雷達、多碟CD、真皮座椅和自動天窗等“豪華設備”,會令部分偏愛高配置、注重感官享受的消費者陷入兩難的選擇,也給同級競爭對手留下了奮起反擊的空間和曙光。
從誕生之初,驪威便毫不掩飾地將矛頭指向當前同級車型中最為熱銷的飛度和POLO,管目前驪威的最終定價依舊有待揭曉,但7~10萬的價格區間幾乎已得到廠方的默認。如若的確如此,憑借時尚的外形、出色的內部空間以及不錯的動力性能,驪威的推出無疑會在10萬元以下經濟型車市場引發新一輪的震動。
類型 | 評分 | 驪威1.6GE 全能型 |
外觀 | ★★★★ | 外觀時尚,幾乎就像是駿逸“縮小版” |
內飾 | ★★★☆ | 內飾以簡潔實用為基調,去掉了不少飾件 |
動力 | ★★★★ | 發動機運轉平順,在較大轉速范圍內都有不錯的扭矩輸出 |
空間 | ★★★★★ | 同級別車型中最大的車廂空間,足以滿足日常需要 |
操控 | ★★★☆ | 轉向準確輕便,懸掛偏軟,以滿足舒適性為訴求 |
制動 | ★★★★ | 雖為前碟后鼓,但制動反應靈敏,制動力持續穩定 |
工藝 | ★★★★ | 車身縫隙勻稱,維持日系車一向水準 |
平穩 | ★★★☆ | 車速在140km/h后車身開始發飄,不適宜長時間高速駕駛 |
售后 | ★★★★☆ | 日產品牌服務網點眾多,值得信賴 |
實心五星每個代表1分,空心五星每個代表0.5分,每項最高為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