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
吉利老總
李書福發表的一通關于某600萬
豪華車成本只有100萬的言論引起了一些爭議,且不說李書福的言論是不是在危言聳聽,因為這種頂級豪華車的價格本身就夠“聳人聽聞”的
級別,但一直以來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賣高價的豪華車,真的能值那么多?豪華車的價格到底是由什么構成的?是誰捧紅了豪華車?
豪華車到底價值幾何 “價格可以淡忘,而品質永存”,這是某頂尖豪華車品牌工廠中的標語。確實,豪華車對于自我品質的標榜,往往到了偏執的地步:除了
發動機,都是手工零敲碎打出來的,包一個方向盤需要15個小時,完成內飾需要13天;牛皮只用某地的,25張牛皮中才可以選出一張(潛臺詞就是:這張牛皮就可以賣到25張牛皮的價錢)。讓人想起這個笑話:先生和太太到高檔餐廳吃飯,先生看了賬單問:“我只喝了一杯酒,為什么收這么多錢?”待者說:“這是我們這里的規矩,一杯也要算一瓶的價。”太太大驚失色:“我剛剛吃了一塊鯨魚肉…”
因此,這些豪車身價動輒數百萬似乎也就理直氣壯。但是中國的
富豪似乎要比國外的富人們還要充冤大頭:
北京車展上那輛888萬元的進口
賓利,在英國的市場價不到40萬英鎊,折合成人民幣在500萬元左右,除去37.6%的關稅和運費、保險,同樣一輛車,中國的車主要多付一兩百萬。也許對于他們來說,確實算不上一個大數目,但在我們看來,這個數字足以證明,進口到中國的豪華車不僅是頭鯨魚,而且還被“注了水”。
誰捧紅了豪華車 據統計,
勞斯萊斯在中國估計大約有120輛,
賓利在中國內地市場的保有量為220輛,去年成為它的全球第四大市場;
保時捷在300-400輛之間;
奔馳S350經常是上海外高橋進口車市場的成交冠軍;中國占了
寶馬最貴的760Li全球銷量的1/3。
邁巴赫、
世爵在
北京車展上一露面,就已經被訂走。
這些豪華車的買家,據銷售公司的員工透露,雖然沒有上過中國各種富豪的排行榜,但大多數是都是家資巨萬,特別是以華東、華南一帶的房地產老板為主。他們算不上《格調》里所說的“看不見的上層”,但其實財產的真實狀況卻一樣撲朔迷離,有很多都是在中國經濟轉型期間涌現的“轉軌富豪”。
另一項統計表明,2001-2003年,中國的A0級和A00級車價格分別下跌了30%左右,
A級車和
B級車價格下跌了10%-15%,而只有
C級車獨善其身,僅微挫4.7%,國產車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凌駕于C級車之上的豪華車了。豪華車市場擴大了數倍,但是價格卻仍然堅挺,除了上述那些神秘的富人解囊,媒體的吹捧也是它畸形繁榮的一個原因。每次車展報道,進口豪華車都被他們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每次某天價豪華車被某個富人訂走,媒體就又會產生一陣鼓噪;每個品牌的豪華車進入中國,都會被媒體提升到一個全新的
高度,自以為高國人一等而又在汽車強國面前感到自卑的媒體不自覺地仰視,更使豪華車塵囂日上。
奇怪稅制助長豪車氣焰 豪華車之所以能夠給買車的人“物有所值”的概念,國內奇怪的稅收制度幫了很大的忙:一貫以來的高關稅(最高的時候,對日本車加征了100%的關稅,人為地抬高了日本車的檔次),使人們形成了進口車、特別是豪華車就是應該賣高價的概念。
另一方面,目前中國消費稅是對生產廠家,消費者不用付消費稅,特別是還沒有針對豪華車的奢侈品消費稅,因此,購買豪華車不僅能夠擺闊,而且還是一部分富人避稅的手段。而從消費心理上來說,如果要付消費稅,人們會把它看作額外的付出,而豪華車的價格,正是因為不用加征奢侈品消費稅而顯得“很實價”,盡管它不是。
真實的豪華車 在某豪華車品牌因
李書福的“誹謗”而揚言要起訴他的時候,它本身卻也正面臨著一場官司:2002年8月,一名客戶以468萬元的價格買了該車之后,自稱在行駛過程中發生轉向右拉桿脫落將它告上法庭,該品牌原想耍大牌,兩度向法院提出回避請求,但均被駁回。而以往曾發生消費者砸“大奔”的事情,消費者面對的廠方、銷售、服務人員,也是一副后娘臉孔,說起來呢,也怪不得他們,因為豪華車牛呀,買車的能沾染了牛氣,賣車的怎么就不能呢?好在大奔被砸總算讓被灌了一腦子“尊貴”迷魂湯的買家明白,豪華車再怎么牛,再怎么代表身份地位,原來還是一副機械而已,也是會壞的。
當然,購買豪車的富豪們,也會讓豪華車一不留神就成了丑聞的代名詞。廈門遠華案中,某女星的“
保時捷”情結被人傳為笑柄;而今年春天,在上海又發生一起某男子開著
保時捷在高架上深夜飚車致死的事故,看來豪華車、特別是
跑車品牌,應該給買主們上點諸如“開車系好
安全帶”的交通課了,他們花了這么多的錢,你們辦個培訓班提高點客戶素質也是應該的呀。
更何況,豪華車從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由于中國經濟的不均衡發展和收入的不均衡而造成的日益高漲的民間仇富心理,豪華車廠在中國內地市場中,所做的不應該只是大把攫取利潤,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