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國有23個省都生產轎車,很多人急呼汽車業投資過熱敲警鐘,他們的理由如下,現今汽車行業的投資過熱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基礎建設投資過熱。今年新出汽車品牌就有30多個,每一個品牌都得建設制造廠,下半年還將新出一大堆品牌。要生產這么多新品牌汽車不是投資一兩億元就可以解決的,至少得投資一二十億元。因此,導致建設生產廠的投資過熱。二是生產投資過熱。每個生產汽車的廠家都要配生產線,目前全國有123個整車生產商,而超過50萬規模的只有兩家。這是汽車生產投資過熱。三是汽車專賣店投資過熱。全國都在大建專賣店,所有人都在拼命地爭搶代理權。投資一個專賣店少則八九百萬元,多則一千萬元。這是專賣店投資過熱。四是大型汽車交易市場投資過熱。全國都在建大型汽車交易市場,僅北京就有18家,杭州有10家,正在建設和計劃建設的汽車交易市場還很多。
作為中國經濟的領頭羊,上海、北京和廣州一向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他們的舉措總是帶有濃厚的指標意義。同時,他們之間或明或暗的較量也一向是區域競爭中最受關注的看點。讓人意外的是,在新的戰略規劃中,制造業(主要是傳統制造業)重新回歸最重要的位置。

上海的新目標是:從建設 “四大中心”(經濟、金融、貿易、航運)轉變為建設制造業最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市。上汽集團的年收入就占整個上海市GDP總量的8%,居全市第一位,而規模比其還大的寶鋼還排在其之后。明年開始上海將加大在汽車等傳統制造業的投資力度,利用第二產業推動和支持第三產業。
北京的口號則是:重整北京制造,全面振興現代制造業。北京現代汽車董事長徐和誼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透露,北京現代計劃將于明年實現上市。但上市的主體為北京汽車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于去年組建,注冊資本25.7億元,在北京現代占有50%的股份。同時,今年北京現代融資規模要從18億元擴大到33億元,目前現代正和北京一些金融公司接觸,爭取搭建一個投資融資平臺。
而廣州在制造業的發力其實更早。在上一屆政府已將經濟發展的重心從房地產等轉向汽車制造、電子通訊和石油化工這三大支柱的基礎上,新一屆市政府又增加了四大產業,全力打造臨港工業基地。在廣州本田開花結果的同時,與日本的豐田汽車攜手合作生產Camry豪華轎車。據報,新廠將采用日本進口零件于2005年開始投產,同時也與中國國內其他二家公司合作的豐田汽車將在中國開辟新的銷售據點,今年中國汽車市場成長高達50% 。
8月初,溫家寶總理在東北的考察將這一輪制造業熱推向了高潮。作為與西部大開發同等重要的新國策,全面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造就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已成為中央政府推動經濟的重中之重。

新一輪開發東北的催動之下,老工業城市沈陽顯然有強烈煥發第二春的愿望。然而,放眼沈陽,眼下成氣候的汽車公司是華晨金杯。華晨的金杯海獅面包車多年來都是沈陽重要的稅收來源,貢獻頗大,自無須贅言。現在,華晨還手握中華轎車和寶馬合資公司。對于沈陽市政府而言,中華轎車如果能夠成長為強大的自主品牌,則沈陽對中國汽車工業立下大功一件。同時,華晨牽來了寶馬,華晨寶馬的合資公司將生產寶馬3、5系轎車。以寶馬的口碑聲譽,國產寶馬的成功似乎唾手可得。如此,不難看出,沈陽的重工業化之重點之一在汽車產業,而汽車產業之重點在華晨。然而,現在華晨汽車遭遇難題,這個難題正在考驗現任華晨管理層。
在民營和三資企業一次次掀起的“中國制造”的浪潮中,中央政府和一些核心地方政府終于按捺不住地要全力參與了。在響徹全球的“中國制造”的交響樂中,他們正準備合奏出最響亮的一個音符。
所以現在的汽車行業投資熱,一個是各級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非常高,另一個就是跨國公司的投資非常大。對于一個省市來說,汽車產業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因為大家都知道汽車產業是一個產業鏈最長的產業,它涉及鋼鐵、機械制造、橡膠、電氣、銷售、服務等各個行業,與造船業一起被視為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制造業水平的窗口。從經濟學角度講,汽車產業的收入效益與產業關聯效益較好,對于帶動地方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增加稅收、增加就業都有非常明顯的拉動作用。所以,現在各省市都紛紛加大投資,要上汽車項目。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汽車業要踩剎車根本就是不可能,現在汽車熱 將來會更熱。需要注意的是汽車行業是一個投資大、風險也很高的產業,如果盲目投資,產能大于需求的時候,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還會有大量企業破產,眾多從業人員失業,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
就現在如此情況,消費者該如何適從呢?
未來的汽車市場品牌將更多,名目更是煩瑣,價格整體將有所下降,消費者的選擇范圍將會加大,但是很多新品牌在售后服務方面仍有所欠缺,消費者應該認真考慮。
降價風暴將會一浪接一浪,汽車業的競爭不僅來自進口車,國內各品牌的競爭將更為激烈,汽車的更新換代周期將大為縮短。買車最好看準時機。
買車是一項目虧損的投資,特別是在現在的中國汽車市場,汽車貶值的速度很快,最好真正考慮有下是否真的需要買車。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