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說,你想看什么樣的車展?”趙先生的反問我。
6月1日,在茶座見到趙先生之前,我一直在想的是問問他想看什么樣的車展。
臨近北京車展,圈里的、圈外的人們都格外地忙碌,“工作”的定義已不能完全涵蓋全部意義,這些忙碌似乎成為了某個人群的一種生活方式,在一個有規律的時間段里匆匆,再匆匆。趙先生的公司就是這種人群的一個縮影。他的公司專做禮儀活動,運作汽車模特參加車展是其主要業務。
“汽車展覽是我們公司最大的一個盈利的媒介,我愛汽車,也愛汽車展。”趙先生津津樂道于車展給他公司帶來的成就,還有如何運作以及其中的一些鮮為人知的趣事。但作為汽車記者,我忽然覺得自己的失落和無奈。
趙先生大學的專業是平面設計,后來在廣告公司工作,他對汽車沒有一點興趣。僅僅就是因為汽車展帶給他利益,他便堂而皇之地開始宣稱“我熱愛汽車。”
“這不是熱愛,有點讓人懷疑。”
趙先生并不在意我這樣說他,他笑:“你想看什么樣的車展?”
他難住了我。
他并沒有給我回答他問題的時間,繼續說:“你想看什么樣的車展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喜歡看什么樣的車展。你以為去看車展的都是喜歡看汽車嗎?”他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是讓人從心里不舒服的那種。他告訴記者:不論男女,喜歡到車展上看汽車模特的不在少數。汽車模特,這是汽車企業吸引人們眼球所百戰不殆的一招,也是如他一樣在車展邊緣生存甚至興旺發達的人們的飯碗。
與趙先生的這次談話,也一樣是匆匆的。匆匆地談了一會,趙先生便要離去了。“與汽車企業、展覽公司我都很熟,他們需要我,而至于參觀者,我無非是投其所好。”
車展商業性與文化的較力
在趙先生那里,多少設計師、多少企業家、多少員工凝聚無數心血的汽車沒有人關心,一個行業、一個產業的發展前景沒有人關心,充斥汽車展覽會的商業特性、商業氣味無孔不入。更多的相關行業在依附車展賺錢的同時,少有人想過為汽車和車展本身去服務什么、促進什么。
“汽車展覽無法回避商業性,但具備文化底蘊應該是國際上幾大著名車展的共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