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汽車界人士這樣看待車展,車展應以汽車文化、品牌文化為基礎。他強調,這種文化的逐步形成只有汽車文化的積累是遠遠不夠的。“與汽車連帶的許多產業也同樣需要積累,而現在的現狀是它們匹配不了迅速發展的汽車產業。” 6月10日,北京國際車展將開幕,盛況空前。人們更愿意看到什么樣的車展?這不單單是汽車企業布置展區時要想的問題了,記者在車展前夕對二十幾位讀者以及普通消費者進行了走訪。 正如那位自負的趙先生所言,不論男女,喜歡看漂亮的汽車模特的占95%以上,這也難怪趙先生的公司生意紅火。令汽車企業較為尷尬的是,只有10%的人在看車展的時候會留意車的內在配置,比如發動機,而企業推出新車的這些高級配置卻往往是這些他們頗費心思的。 “北京國際車展和上海國際車展,社會性質和色彩都在加重。”華晨寶馬的一位德籍高層這樣評價中國的車展。他表示,即便是如寶馬這樣的品牌也仍然要研究普通消費者及目標人群的喜好,從而得出結論,來認認真真布置自己的展臺。 “車展上給消費者看的應該是企業的形象和風貌。”廣州汽車集團的一位部門主管這樣認為。“我們會營造一種讓消費者愉悅的氛圍,這種氛圍應是以傳播汽車文化為目的,而不是為了吸引消費者而吸引。” 聚餐還是盛宴 北京國際車展在誕生以來,已經發展成為汽車行業的節日。眾多的參觀者到車展現場去看,更多的是去尋求一種美妙的感受。車展由此負擔的使命,怕早已不是車展本身所能勝任的。所以,在車展還沒有成為更多人的節日的時候,在車展這個由汽車為主體的“生命”被賦予更多的社會意義的時候,也應該被社會上各個行業、各類人群所關注和支持,而不是單一的獲利和索取。 曾經有媒體戲稱,參展企業從車展中獲得的利潤不如展覽公司特許賣盒飯的公司多,這或許是一個玩笑,但也透射了國內車展一些不符合國際慣例、不夠規范的現象。 近幾天,總有消息不斷傳來:本屆車展從門票的管理開始就比歷屆都要規范,新車上市、明星到場等各種消息更成為車展組辦方及汽車企業聚斂人氣的亮點。我們拭目以待,這不是一次平庸的、乏味的聚餐,而是一個消費者喜歡、汽車企業歡喜,皆大歡喜的盛宴。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