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追根溯源,它們都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1968年,奧迪100的面世挽救了奧迪的前身——汽車聯盟公司,從此奧迪開始了向高檔車領域的發展,1976年8月,代號為“C2”裝配5缸發動機的奧迪開始生產,1982年“C3”問世,鞏固了其在高檔車領域的地位,這款車被引進到中國生產,成為當時名噪一時的“官車”。1990年代號為“C4”的奧迪100上市,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奧迪改變了車型命名原則,A6這個名字正式出現,并運用到1997年上市的“C5”身上,而現在的最新款奧迪A6L是2004年3月發布的“C6”。寶馬5系的歷史要晚一些,1972年代號為“E12”的第一代寶馬5系問世,從此寶馬沿用了這種命名方式,隨后的30年里,寶馬5系相繼4次換代,最新的5系轎車代號為“E60”。
造型上的突破卻招來的不小的非議,新A6的大嘴和寶馬530i的鷹眼表現了不同的風格,加長的車身讓奧迪A6L占了些便宜
兩輛車的造型本身都算得上是一種突破,這一點在寶馬530i身上尤為突出。自第五代寶馬5系推出之前的產品,都有很強的繼承性,而在班勒的作品面世時,家族的烙印已所剩無幾,雖然它比7系推出的時間晚些,使得人們對這種視覺刺激已有所準備,但面對那些鐵桿的5系FANS,它所承受的非議卻一點也不比老大哥少。
顯然,奧迪A6也沒有幸免,他們起用了早年在意大利工作的德西爾瓦,這位頗具浪漫風格的設計師顯然不會過多地把德國人的保守融入到新產品的開發中,富有戲劇性的是,在一片指責聲中,奧迪A6在國際上卻屢獲設計大獎,這也讓那些熱衷于批評的人士逐漸閉上了嘴。從另一個方面講,工業設計一直是在“破”與“立”的矛盾中不斷發展,那些流傳千古的經典設計大都是突破傳統的結果,所以,我倒覺得這兩款車在造型上的探索也是對工業設計的一種貢獻,也許若干年后,它們會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這想必也是兩位設計師敢冒世人所不韙,標新立異的原因吧。
兩款車飽受爭議的地方都來自于車頭的設計,這也是一輛車的靈魂所在。寶馬530i完全摒棄了老5系規矩的車燈組合,取而代之的是一雙非常傳神的“細眉鷹眼”,大膽清晰的線條,與車身融為一體,兩條犀利的曲線自大燈向A柱延伸,只有車頭的雙腎型格柵在提醒人們它還是寶馬家族的一員。“鷹眼”車燈的末梢帶出一條挺直的腰線,腰線對于車身好像人之脊柱,精氣神全都系于這一“線”之間。整個車身輪廓也更加低矮,賦予了它更多的運動元素。
奧迪A6L的前臉與未加長的版本別無二致,如一張大嘴般的盾形格柵占據了大部分面積,這種靈感來自于早先奧迪的賽車,有點“返璞歸真”的味道,然而幾十年前的設計元素移植到奧迪A6上卻表現得更加前衛。由于國產的新A6L車身長度增加了近100mm,使得車頂的曲線更加低平,后門的寬度也比寶馬有明顯的優勢。尾部的設計新A6L保持了個性,卻不像車頭那么富有沖擊,相比之下,寶馬530i的尾部雖然沒有7系那樣特立獨行,后備箱筆直的線條保持了與整車的一致性,纖巧的四邊形尾燈也增添了不少活力。
優秀的設計作品在主觀感受上都是主動的,即不是迎合現有的世俗定律和人們的口味,而是將審美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并以此為后世的標準。奧迪A6L和寶馬530i在這方面都有所突破,孰好孰壞現在無法評論,要看他們的設計對今后造型方面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