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博申請破產:行業的告急與中國的機遇原創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中國車企該如何前行?
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腦子一熱都去玩新能源,或者腦子一熱都去國外抄底人家的存貨。最最重要的,是每個車企從領導層就開始通過這一輪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重新審視自己的企業,趁著國家出臺了《汽車產業振興規劃》、趁著國內汽車消費能力尚可,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來規劃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
兼并與重組,蓄勢待發
目前國內大大小小汽車企業有130多家。而汽車工業最成熟的美國,實際上也就是以三大集團為核心的十個主要品牌;我們能夠叫得上名字的歐洲品牌也不過十幾個。于是,在太平日子里,似乎只要是個造車的,就能賺錢。但到了眼前這種危機爆發的時刻,130多家企業卻有可能成為制約中國汽車工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瓶頸:過多的企業必然導致資源重疊和浪費、同時也無法形成合力,創造更大的規模效應,同時,其中的相當一部分企業實際上并不具備發展能力,大量使用別國淘汰的平臺和生產線,只會對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有鑒于此,我們可以把經濟危機看作中國汽車工業再度振興的契機,利用市場相對低迷的一段時期,徹底梳理中國汽車工業的布局和規劃。兼并與重組,淘汰一批不具備發展潛力的企業,按照優勢互補、資源整合的原則,進行企業的兼并與重組,集中建立以幾大汽車集團為核心的龍頭企業。這樣,在此次經濟危機過去之后,中國本土的汽車工業才會有更強的實力去應對來自競爭對手的挑戰。
汽車下鄉與小排量的政策傾斜,只是一個引子
從1998年至今,中國汽車市場的迅速擴張,令全球汽車業界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但直到今天,我們的汽車消費仍然偏重依賴于城市為中心的消費市場。而更大范圍的農村市場、8億多的農民的消費潛力卻還沒有得到釋放。如今《規劃》中已經給出了建議,下一步,就看我們的企業是如何去打開這塊更為巨大的市場的。目前已經有部分企業開始規劃農村二三級市場的網絡布局,但我相信這不是短期內能夠完成的。中國幅員遼闊、包括經濟、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地區性差異,建立一個鄉鎮級網點的難度,不亞于在城市中新建一個4S店。怎樣協調好鄉鎮網絡與當地的融合問題,是必須面對和解決的。
小排量特別是1.0L以下排量的車型,技術含量普遍偏低,在車身安全方面也與大排量車型存在較大差距。但這個市場卻遠沒有飽和。國家政策傾斜的目的,在于引導汽車企業把生產重心偏向更為基礎的市場。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小排量不是換個小發動機就OK的,提高小排量車的品質,同時又能很好地控制制造成本以滿足入門級消費者的需求,是汽車企業需要努力攻關的問題。我們不能一直以QQ或奔奔作為小排量的代表,類似標致1008這樣的精致小車,才是當前我們小排量車的發展目標。
鼓勵新能源開發,不是一窩蜂地搞混和動力
現在國家用政策鼓勵新能源開發,不等于是個造車的就能玩新能源,不等于為了新能源而新能源。現在混合動力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了,如果只是為了政績和國家的那點補貼而做新能源,那就是可恥的浪費。畢竟,氫混和純電動這類更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種類,在技術和使用基礎方面還有大量的難題需要克服。同時目前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在觀念方面仍然堅持以傳統的汽油車作為目標,對于新能源車型的接受還需要時間去消化。也就是說,即便把所有能做的新能源車型都推向市場,也不見得就能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強行推出只會浪費國家和企業的資源。倒不如把傳統車型做好做精,做到更經濟與環保,實際上也是為節能做出了貢獻。
抄底國外車企,中國車企有錢,但缺經驗
上汽之于雙龍的案例,不知是否給了國內其他車企以警示。但至少目前看來,似乎這樣的教訓還沒有引起其他車企足夠的重視。不時傳出的某某車企欲收購某某國外公司的消息,除了讓我們看到中國人不差錢,我們還能看到什么?像薩博、歐寶這樣的企業,其廠史比國內絕大多數尚在從事汽車行業的汽車人還年長,無論是經驗、技術還是市場運作能力,自然比國內企業要強。但是他們也走到了破產的邊緣,光靠中國人的錢就能救活嗎?我認為單從市場運作的角度來看,中國車企抄底國外車企無可厚非,關鍵在于抄底后的行動,能否順利的融合、消化、吸收,將直接關系到抄底是否真正成功。
或者,采用類似上汽最初收購羅孚的收購方式,即僅僅接收其優質資產為我所用。這樣既可以避免全盤抄底后帶來的企業運作方面的麻煩,又能對收購方帶來實際的技術性提升。
說一千道一萬,尊重消費者的企業才是消費者歡迎的企業
消費者是企業的衣食父母。不尊重消費者的企業,哪怕產品再好,也不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同。什么是尊重?終端網絡對消費者的態度是一方面,通用瀕臨倒閉的事實告訴我們,企業是否推出消費者需要的車型則是尊重的另一方面。中國不缺消費市場和消費能力,這點大家都能看到,關鍵就在于企業的產品是否合適。
薩博進入破產程序,只是全球汽車行業破產的第一環,也許在3月31日,通用的“刑期”到來之前,我們還會看到其他企業進入破產程序。這是中國本土汽車企業在面向世界后,上到的最現實也是最深刻的一堂課。在這股浪潮中,我相信也會有一批中國的企業經受不住考驗而倒下,但我更希望一些具有規模的本土企業,把這次危機當作一次難得的機遇,通過危機帶來的經驗和教訓,轉化為企業自身發展所需的動力。最終經過一番梳理,建立起幾個具有真正國際化水準的本土汽車企業。
相關閱讀: